儿童成长中,“说与做脱节” 的现象普遍存在。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看,道德意识转化为稳定行为绝不是一个简单线性的过程,而是一个充满矛盾斗争的复杂过程。
孩子为什么会言行脱节呢?其实是有一些情况和原因。有时他们有一种模仿的倾向,比如模仿同学或成人,模仿电影或戏剧的角色,模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等。同时,老师和家长本身的言行脱节,会对儿童产生很坏的影响。
其次有时是出于无意,明明知道道德规则,但是会无意地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来。
再次,有时候在不同的人面前会有不同的行为表现,比如在父亲面前比较听话,可在母亲面前却不听话。一个老师上课时守纪律,但另一个老师上课时却不守纪律。这种在不同人面前有不同的行为表现,尤其在学校可能是因为老师或者家人的教育影响不统一造成的,教师一种教育方法,家人另一种教育方法,教育不统一也会造成孩子不同的行为表现。老师的教学方法不良或家人也有一些自身的缺点,也会造成孩子行为在不同的人面前表现不一致。
儿童的这种言行脱节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情况,我们用一些简单的教育方法其实是无济于事的,例如讲那些抽象的道理,采取埋怨或惩罚的方式,这些方法有时候不一定好用。
如何正确处理孩子言行不一致的问题呢?
第一点就是正确了解儿童的内心情况和内心体验。比如孩子成绩落后,有的时候不是智力落后,而是由于学习态度不好,还有就是对成绩漠不关心,缺乏学习的自信心,学习中遇到困难,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及时帮助,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斥责或讥讽,儿童往往会用不好的行为来抗议周围人对他的态度。
第二点针对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。首先,必须激发儿童道德行为的动机,就是使外部的要求变成儿童本身的内心要求,社会动机变成个人的动机。使儿童能够主动地按照道德意识来调节自己的行动,从而自觉地完成道德行为。其次,必须创造条件使儿童有坚持反复实践的机会,使道德行为逐渐变成一种道德习惯。
保定心理咨询李春玉老师:还有一些比较有效的教育手段:方法一是多利用间接的方式来对儿童提出要求,利用组织儿童活动的方式来对儿童提出要求,如用 “悄悄话” 讲故事让课堂安静。方法二是适当利用竞赛激发儿童行为动机也是一个有效手段,比如搞 “整理书桌小达人” 评比,奖励进步者。方法三是在游戏当中儿童自愿的执行要求,这样外部的要求也容易变成其内心的一种需要,如借 “超市购物” 游戏教排队、讲礼貌,让要求成为内在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