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沉浸式感受” 从不是抽象的概念,它藏在某个被完整包裹的时刻里 , 像雨滴落入深潭,没有涟漪外溢,只有整个世界都跟着下沉的专注。当我用整整两天时间沉浸于雷殿生的《信仰》时,这场与作者徒步中国十年的精神对话,带给我的不仅是知识的获取,更是一次心灵的震撼与精神的洗礼。
指尖刚触到扉页上 “十年徒步,丈量山河” 的字样,仿佛就有风沙裹着阳光扑面而来。雷殿生写他在塔里木盆地迷路时,手机没电、水壶见底,唯有头顶的烈日烤得头皮发疼。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桌角的玻璃杯,冰凉的触感瞬间与书中的灼热形成奇妙的呼应,仿佛我也站在那片无垠的戈壁上,喉间干渴得能听见风穿过喉咙的声响。读到他在藏区借宿牧民帐篷,就着酥油茶啃青稞饼时,我起身冲了杯热牛奶,舌尖尝到的暖意,竟与文字里的烟火气慢慢重叠,好像帐篷里的酥油香,正从书页间漫出来,绕着杯沿打转。
“雪没到膝盖,每走一步都要把腿从雪地里拔出来,咯吱咯吱的声响在山谷里传得很远”,我盯着那些文字,仿佛耳边真的响起了积雪被踩碎的清脆声,连脚边的地毯,都好像变成了松软的雪地,让人忍不住想踮起脚尖,怕踩疼了这方安静的白。当看到他在云南雨林里被蚂蟥叮咬,却依旧坚持记录植物标本时,我的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书脊,指腹抵着粗糙的纸张,竟像抵着他被汗水浸透的衣角,心里揪着疼。原来沉浸式感受从不是单向的阅读,而是心跟着书中人一起,在困境里咬牙,在风景里驻足。
合上书的那个傍晚,晚霞把天空染成了书中描写的青海湖的颜色。我愣了好一会儿,才发现桌上的牛奶早已凉透,两天里吃的三顿饭,竟都是随便扒拉几口应付。手机里攒了十几条未读消息,可我满脑子都是雷殿生走过的路:敦煌的月牙泉在暮色里泛着微光,大兴安岭的落叶松在风中摇晃,漓江的竹排划过水面,留下一道道浅浅的水痕。我好像不是用两天时间读完了一本书,而是真的跟着他走了十年 —— 那些徒步路上的艰辛与辽阔,那些深夜帐篷里的孤独与坚定,都顺着文字流进心里,变成了我记忆里的一部分。
保定心理咨询李涛老师:《信仰》给予我的不仅是一次阅读的愉悦,更是一种生活的启示。雷殿生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的同时,也在丈量生命的可能性;我用两天时间沉浸于他的故事时,也在探索阅读与思考的深度。正如书中所言:"一切靠自己!"通过沉浸式阅读,这种力量已经部分地传递给了我,成为我面对生活挑战时的内在资源。
沉浸式感受是让心 “住进” 某个场景里的魔法。它不是刻意逃离日常,而是在翻开一本书、做一件事时,愿意把自己完全交出去:读徒步故事时,心就跟着踏上了远方的路;煮一碗面时,心就落在灶台的烟火里;整理旧照片时,心就回到了照片里的旧时光。这种感受让我们在琐碎的日常里,总能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,把心轻轻放进去,不慌不忙地,与那些美好或坚韧的瞬间,好好相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