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期待就像一把双刃剑,既可能推动我们进步,又常常让我们陷入焦虑和失望。
秦女士期望丈夫能“完全理解她的情绪需求”,期望孩子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。当家人达不到这些期待时,她经常感到失望和愤怒,导致家庭氛围紧张。
对他人的高期待,往往会把自己置于 “被动的情绪陷阱” 中。这些 “期待与现实的落差”,会不断消耗你的情绪,甚至让你陷入 “自我怀疑”。
如何处理自己的这种高期待情绪呢?首先降低你的期待,从 “必须怎样”的执念 转向 “如是便好”的平和,将模糊的“理解我的情绪”转化为具体的可执行请求,如“当我情绪低落时,希望你能给我15分钟独处时间”。将对孩子“每次考试前五名”调整为“本学期平均分提高3分”,设置阶段性奖励而非只看结果。
高期待就像 “滤镜”,会让你只盯着 “对方没做到的事”,却忽略他 “已经做到的细节”—— 比如你期待丈夫 “记住所有纪念日”,却没看到他每天下班会顺手给你带喜欢的水果;当你放下 “必须达到某个标准” 的期待,反而能摘掉 “滤镜”,看见他人的 “真实善意”:那些 “非刻意的小举动”,会从 “理所当然” 变成 “意外的温暖”。你对关系更满足了 ,你更能感知到 “不完美中的美好”。
保定心理咨询虞美人老师:对他人的高期待,背后往往藏着 “希望对方按自己的节奏走” 的掌控欲,你期望孩子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,所以会下意识关注他的每一次考试成绩,会频繁追问 “你什么时候能把成绩提上去”。这种 “掌控式期待” 会给孩子压力,也会让关系变得紧张,孩子会觉得 “你不是关心我,而是关心我的成绩”,你也会因为 “对方不作为” 而感到生气。
降低期待后,你会学会 “尊重事实”,看到孩子做到的部分,不执着于孩子没做到。接受孩子暂时成绩不那么优秀,坚定地相信他会有自己美好的未来。你不再强迫孩子 “按你的节奏规划学习”,反而会和他一起商量 “彼此都舒服的节奏”。这种 “不掌控、不勉强” 的相处模式,会让两个人都感到轻松。
降低对他人的期待,不是 “降低对关系的标准”,而是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,接受“人性本不完美”的真相。你会发现,当你不再执着于 “对方必须怎样”,反而能更从容地享受关系 —— 没有过度的焦虑,没有莫名的失落,只有 “彼此真实、互相包容” 的自在。而这种 “不期待、却常惊喜” 的状态,才是关系中最舒服的样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