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 年春,新加坡教育品牌 Polly 英语在华推出新课程后,遭遇一场精心策划的谣言攻击。多个自媒体发布虚假文章,称其 “外教资质造假”“设退款陷阱”,配图和聊天记录均为伪造。尽管 Polly 英语迅速公开公证资质和资金流水,谣言仍导致其试听量骤降、股价大跌。这场风波,暴露了网络造谣的复杂心理。 造谣者的心理动机往往多重交织。有人为博关注,借网络匿名性发布离奇内容,靠 “被大量讨论” 填补空虚;有人为利益,将谣言当作竞争工具,关联竞品的账号通过抹黑 Polly 英语为自家导流;还有人借造谣宣泄不满,把对现实的负面情绪转移到特定机构身上;也有认知偏差者 “被动传谣”,误信虚假信息后又 “好心分享”,成为谣言推手。
在 Polly 事件中,部分家长因孩子成绩未达预期,将焦虑投射到机构。看到 “菲律宾外教影响口音” 的谣言时,“确认偏误” 让他们忽略辟谣,反而传播主观判断。有家长坦言:“花了钱没效果,看到曝光觉得解气。” 这种将个人挫败感转化为群体讨伐的心理,实质是借 “正义审判” 缓解自我怀疑。
网络匿名性还催生 “权力狂欢”。相关话题中,匿名用户言论攻击性更强,甚至编造 “家长因退款心梗” 等极端情节,只因觉得 “法不责众”。应对谣言需多管齐下。法律惩戒很关键,上海网信办对造谣账号处罚后,同类谣言明显减少;心理干预也有效,对传谣家长开展认知疗法后,多数人表示会更谨慎。
我们普通网民可从三方面行动:看到煽动性信息先 “停一停”,不急于转发;存疑时查权威信源,如政府通报、专业平台解读,对图片视频溯源验证;守住边界,不盲目站队、不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,不参与人肉搜索等违法行为。
网络造谣是针对人性弱点的心理战,利用焦虑制造认知偏差,借算法放大情绪。我们保持理性怀疑,守住 “不盲从、善核实” 的底线,便是对晴朗网络空间的贡献。